只有提高算法技术,规范算法应用,技术才能更加人性化地服务社会,让数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、更加美好。
今天,科技似乎越来越“懂”你:打开购物网站,近期想买的商品已经推荐到首页;进入短视频平台,你喜欢的视频内容恰好被关注;甚至新闻信息也会根据你的兴趣传递到你的眼前……这一切都是依靠日益成熟的算法技术来实现的。
算法是连接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纽带。在移动互联网上,社交媒体、定位技术、搜索引擎等为用户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同时也实时生成并存储了大量相关数据。人工智能技术正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,推断出用户的兴趣、喜好和需求,描绘出不同的用户画像,并为其贴上特征标签。数字文化从生产、传播到接受的全过程个性化、精准定制。
在积极的意义上,算法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驱动力,由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驱动。过去,文化供给对受众文化水平、审美兴趣和文化需求的差异了解不够,多从投资人和创作者的角度进行生产,导致一些文化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。
但如今,随着交互技术的普及和迭代,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式的文化互动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。通过用户关注、订阅、浏览、点赞、评分、评论、弹幕、转发、收藏等行为,产生大量文化产品接受度数据。这些数据被各种信息平台视为重要资源,用于描述用户画像、分析行业趋势、做出投资决策。比如,影视公司根据票务平台和评分网站的数据,规划新作品和演员的题材类型,提前埋好“话题”;短视频平台是基于用户的停留时间、观看偏好、点赞评论等。它以个性化的方式向他们推荐相关内容;网络文学网站通过对用户订阅习惯的分析,推荐作品并生成个性化页面。算法凭借“更懂用户”的技术优势,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,助力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。
算法作为一项新技术,在缓解信息过载、提高数字内容分发效率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。算法推荐技术帮助用户过滤,形成匹配度高的专属定制内容,降低信息选择成本。
但由于算法是基于大数据的采集,技术不完善、人们使用不规范也给算法的应用带来隐患。算法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偏好算法4有那么好吗算法4有那么好吗,并将其作为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基础。如果过分依赖技术,把它当作单一的价值维度,忽视文化创造规律,那么当算法打开用户兴趣和喜好的大门时,也会屏蔽其他内容,导致人们陷入同质信息流。推荐服务的“定制”和“喂食”越精准,人们越容易被同质化信息搭建的“茧房”所包围,
算法技术面临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,根本是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改进。避免算法技术对个人认知、群体交流和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,需要加强技术的价值重塑。文化企业要承担文化责任,加强算法技术的提升,整合各种价值维度,让更多的文化内容被“看到”。对于普通个体受众,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,发挥主观能动性,自觉增强文化选择的自主性。
常见问题FAQ
- 免费下载或者VIP会员专享资源能否直接商用?
-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。
- 提示下载完但解压或打开不了?
- 找不到素材资源介绍文章里的示例图片?
- 欧资源网